|
|
近日,有关“陕西、甘肃等省要花一万亿元推平黄土高原,再造五亿亩良田”的消息在网上流传。第一财经记者从多个地方部门获悉,这则消息并不属实。6 K7 [5 _3 i" H! e; _
- E+ U* o/ s6 `( t- e& B. u& a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所在地覆盖山西全省、陕西的中部和北部,以及甘肃、宁夏等省区的部分地区。近期,网络上出现大量文章称,黄土高原要开展大规模推山造田“超级工程”,并配以大型机械在黄土上作业的视频画面。对此,截至发稿时尚无官方部门予以确认。: \+ _2 K% |. A) b' u$ S
0 O, }' q% N5 Q3 `
12月24日,陕西省委宣传部人士回复第一财经记者称,“我们已经注意到了网上的一些视频和文章,显示有很多大型机械在高原上作业,经过我们排查以及与省农业厅的核实,类似的事情在陕西没有出现,陕西没有做大面积推山造田的工作,省内有关政策与之前基本保持一致。”
# C2 e6 r7 O7 L8 q0 E5 f( e0 J8 n0 H6 @/ K9 b m& m0 P
同日,山西省委宣传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答复称,“我们与省农业厅核实过了,目前山西省没有采取过相关的行动和政策。”甘肃省委宣传部人士也作出了类似回复,“我们与农业农村部门进行了沟通,甘肃没有要推山造地这回事”。此外,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宣传部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查阅了网上流传的相关视频,其中没有发生在宁夏的。”% c. U2 v% H: c3 X7 _5 A
8 x; U0 F$ _) C4 g. z7 o" ~; _
从官方回复来看,目前涉及黄土高原的几个主要省份均无类似“超级工程”或计划。那么,黄土高原“推山造田”是否存在一定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I( N' ?9 L* M9 H5 {* o8 s4 {# J4 v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目前我国实行“藏粮于地”战略,重点在于提高耕地的质量,而非盲目扩张耕地面积。因此,将黄土高原推平改造为“五亿亩良田”的做法,在实操中可能性很低。
$ O1 X8 w0 l B- _" T2 F9 T1 G4 x1 k/ u4 X% P+ ^9 }
“有人也曾经提出,既然我们现在有了在沙漠地里种大豆的技术,为什么不大面积推广呢?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既有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考量,也有经济可行性的考虑。黄土高原是重要的生态环境修复区域,除了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以外,还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不能简单粗暴地理解为一切要为耕地让路。”李国祥称。
9 @4 w0 Z6 Y3 n; ]5 N8 z1 d6 h0 Q# V' w" y2 D3 h
而从数据来看,即便“推平”黄土高原,是否就能“再造五亿亩良田”,也有诸多疑点。+ ?: B" k! s) G
$ I( K# i! h, Q9 i# n* `( r
自然资源部昨日公布的2023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19.29亿亩。该面积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时相比,耕地总量增加1120.4万亩。这意味着,“五亿亩良田”相当于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约四分之一,增量远超现有耕地增加速度。同时,“五亿亩”可换算成约33万平方公里,但狭义上的黄土高原面积仅约30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山西,扣除其中的山地山脉、开发较为成熟的河谷盆地和森林保护区等,能够支撑开发“五亿亩”规模难以成立。
' o; T, Q! o1 d( b. x
F4 T) m9 y: o Q针对网上流传的高原上大型机械平整土地的视频,一位从事土地整治工作的资深行业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类画面可能存在于两种常见的情况:一是局部地区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把碎片化的土地连成片方便机械化耕作;二是占补平衡作业,按照“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平整土地以满足补地要求。* [9 I6 G) ?3 ^! M9 [5 {1 Y
# r1 u0 w M" g1 w
2023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耕地空间分布格局还需优化。北方地区相对缺水,过度耕种给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带来新的挑战。目前,全国仍有4800余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不含梯田),还有相当一部分耕地位于河道、湖区、林区、牧区、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或受到沙化、荒漠化、石漠化严重影响,难以或不宜长期稳定利用,未来一个时期,位于上述区域的部分耕地还需逐步调整或退出。
6 k- ^' Q/ X7 T8 b( `: u4 W
- b# o3 A2 n3 _) E; L" c1 N8 G李国祥提醒,目前国家对于后备土地开垦耕地遵循“有序开发”的原则,个人和集体需要留意国土规划中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的“三线”,不能轻易逾越。其中的总原则是协调坚持生态优先,在规划冲突或模棱两可的时候,优先划定生态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从而使得区域的自然资源始终处于安全的保护框架内。如果出现大面积“跨线”开发,通过卫星监测等技术,有关部门将会及时发现并制止,情节严重者还需承担法律责任。
[+ w! `$ g/ |8 K3 ?( F7 K1 `: [" f5 o! @7 t0 t- X7 J" B- J. b
马晨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