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情回顾
) Q; G4 u8 q; t: l2 o+ W
+ T% t& x3 o4 `$ q2020年1月,某某颐养院(作为甲方)与周某(作为乙方)、周某之子(作为丙方)签署《上海市养老院服务合同》约定由某某颐养院为周某提供照护服务。根据附件《首次服务项目确认表》记录,照护等级为重度,表中进食一栏包含喂食、饮水、食物切碎或搅拌,但均未勾选。根据《收费清单》显示,伙食费为普食。周某平时的精神状态及言语沟通均正常。
2 h* ]4 @1 w5 n0 _
6 I& o4 @9 [9 v4 \( U7 B
# ^ Q4 O4 |0 f; u2022年10月4日上午,周某家属携带自行购买的新鲜的柿子至某某颐养院看望周某,后家属离开。下午,周某自己食用了一个柿子,出现不适,某某颐养院护工呼叫后,某某颐养院医生到场实施抢救,判断周某已死亡,便离开房间至办公室询问家属是否需要拨打120急救电话,在征得家属同意后,某某颐养院医生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某某颐养院医生未再返回周某房间。据视频显示,某某颐养院医生于当日14时33分许到达周某所在楼层,于14时40分许离开老人房间,120急救人员于当日15时10分到达周某所在楼层。120急救人员到场后周某已无生命体征,但急救人员仍实施了抢救措施,抢救过程中从周某体内取出一块柿子块。《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记载周某死亡时间是2022年10月4日15时13分,直接死亡原因为车到人亡,引起直接死亡原因的情况为异物梗阻,促进死亡,但与死亡无关的其他重要情况为高血压、高梗死后遗症。6 `" w9 y7 _: m
0 q6 ?% \8 F2 ~! m法院认为,根据查明的事实,周某的膳食标准为普食,并无喂食、食物切碎或搅拌的服务要求。从本案事发的起因看,周某是食用柿子后发生的噎食,而柿子是当日由周某家属带来,并非某某颐养院提供。从事发的经过和处理情况看,某某颐养院护工发现周某食用柿子出现异常情况后,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医生到场后亦采取了海姆立克法等予以抢救,相关措施并无不当;但某某颐养院的医生在120急救人员要求继续用海姆立克法抢救的情况下,其仅凭血压和心跳都是0判断周某已死亡,未继续对周某施以抢救,对此存在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 B% K* x9 s. Z2 f
% ?9 K4 I) n) {; E! e至于责任比例问题。综合各方当事人的陈述以及在案的证据材料,结合某某颐养院的过错程度、某某颐养院作为养老机构有别于医疗机构的情况、周某的自身状况、死亡原因、噎食的发生与其自身机能的关联情况等因素,酌情确定由某某颐养院对周某的死亡承担15%的赔偿责任。+ ?, f& a6 [4 p
) L8 _3 W) X D4 s
) _% T' Q% P. [
^8 G6 P! l, M2 [- s0 I, c% {% _. D
案例分析
% I) ^' f" ]* B+ b% ?( C1 _
6 z7 R0 N. m$ F5 t/ @本案中,根据某某颐养院提供的视频资料可知,入住老人产生突发情况后,颐养院的医生从赶到现场对老人急救到离开房间,中间仅停留了7分钟,且在120急救人员要求继续用海姆立克法抢救的情况下,其仅凭血压和心跳都是0判断周某已死亡,未继续对周某施以抢救,就其技能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存在欠缺,对入住老人的死亡结果存在一定过错。1 ]) g, G- r" Q2 y
- `7 i4 r- k1 a; v0 J
因此,吸取本案的经验教训,养老机构在入住老人出现突发情况时,除应配备相应的医护人员对老人进行急救,还应确保进行急救的医护人员均接受过专业急救培训,包括心肺复苏(CPR)、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并定期复训,保持技能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I* G! X& l4 ~. \* [& x
" c9 L* N0 j: v& n- S4 H
另外,虽然本案中的老人周某是因食用家属所购买的新鲜柿子而导致的气道梗阻,但对养老机构来说,老人的饮食安全还是不容忽视:老人由于生理机能下降等原因导致咀嚼能力减弱、吞咽反射减慢,在日常饮食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气道梗阻等危险。故养老机构在准备入住老人三餐饮食时,提供的食物应以软、熟、松散、清淡为主,易于老年人咀嚼和消化,对于有吞咽困难的老人,食物应加工得更细软,或采用流质食物。同时,养老机构除了对入住老人的在院内的日常饮食进行负责外,还应积极向老人家属宣教老年人的饮食安全注意事项,以防老人家属带给老人的食物引发老人噎食或气道梗阻等情况。$ H2 q7 H, {. U6 ~# z
% r9 s6 W+ @7 K# T# H4 \
" M- f, |+ a# Q* S& ?3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