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 [1 y7 r1 g f) I2 V7 b1 L6 f3 r
引言:一场迟到的政治地震
' J! M' y- w1 W$ V' b6 l# M6 I9 F6 A8 s! R8 [
2025年4月10日,江苏省纪委监委的一纸通报引发苏北政坛震动:宿迁市委常委、副市长章其波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审查调查。
5 `3 o# e9 C0 x6 C/ [3 Z5 R& \这位从苏北农村走出来的经济学硕士,在财政系统深耕34年,从基层科员一步步升至副厅级领导干部,最终却沦为阶下囚。他的堕落轨迹,折射出权力运行中的深层制度性危机,也为新时代廉洁政府建设提供了鲜活镜鉴。
4 d, v7 [7 y: ~" |( U- @3 O$ c L2 r4 n+ \" n
这位深耕宿迁财政系统近34年的"老财政",曾被视为地方经济建设的"操盘手",却在临近退休之年轰然落马。从寒门学子到副厅级高官,从财政新星到阶下囚徒,章其波的仕途轨迹如同一部权力嬗变的活教材,折射出地方官场生态的复杂图景。! n. K% X$ \# U1 a
今天我们来梳理章其章的官场沉浮。& i, R, g3 H5 v, `' q
! h' N) d: ~3 I% X
▲章其波 资料图。; y! V. [% }. Q9 H" Y
一、仕途轨迹:财政系统的“不倒翁”6 j. r4 T* ]; f, ?
章其波的仕途堪称典型的“财政系”干部成长样本。1991年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他进入淮阴市财政局,开启职业生涯。1996年宿迁建市后,他随行政区划调整转入新成立的宿迁市财政局,从此与这座苏北城市的财政命运深度绑定。
4 t4 F5 v) e- B7 H) k& I1 q: z在财政局的24年里,他历任预算科副科长、科长、局长助理、副局长,2010年升任局长。这一时期,他主导了宿迁市财政体制改革,推动建立“乡财县管”等创新机制,使宿迁财政收入从2010年的13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35亿元,年均增速12.8%。这些政绩为他赢得了“理财能手”的美誉,也为权力寻租埋下伏笔。5 }+ i5 d+ z7 L6 a2 C
2015年转任市政府秘书长后,他并未离开财政领域,仍分管财政、审计等工作。2018年升任副市长,2021年进入市委常委班子,分管领域扩展到工业、金融等关键部门。这种“财政-政府-党委”的晋升路径,使他在宿迁形成了盘根错节的权力网络。" F! \- D' @& |$ _! |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财政局局长任上长达5年零6个月,远超《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5年任期。这种“超期服役”为权力固化创造了条件,也暴露出干部轮岗制度执行中的弹性空间。7 B# I0 R- _; u( X' e% _
5 L$ Q) t) P }0 T" ` 二、寒门跃迁:从农经硕士到财政新星(1987-2005)8 d& S0 q* X% ~ @$ f0 g" n: H
8 K" b8 r8 f1 y 1.1 知识改变命运的注脚
& x# I. r1 z' t$ ~1987年,21岁的沭阳农家子弟章其波考入南京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彼时的中国正经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阵痛,经济管理人才奇缺。1991年,章其波凭借硕士学位叩开淮阴市财政局大门,这个选择为其仕途埋下关键伏笔。
) j3 |( C0 {4 q8 R& x8 }! A, p' s
1.2 财政系统的"黄金赛道"
9 b. s6 \$ V: o$ N, n" U
# A0 A5 b$ ~/ H在淮阴财政局的五年间,章其波辗转农财科、行财科、预算科,从办事员成长为业务骨干。1996年宿迁建市的历史机遇成为转折点——作为稀缺的高学历人才,他被调入新成立的宿迁市财政局,次年即主持预算科工作。这个掌管全市财政命脉的核心科室,让他迅速进入权力中枢。
) b% C0 F2 ?1 H2 H9 I" U! t1.3 破格提拔的年轻干部
! [1 \ w3 V) G1999年,33岁的章其波完成三级跳:从副科长到科长,再到局长助理。2000年升任副局长时,他已是全省最年轻的财政班子成员。这段时期的述职报告中频繁出现"精通业务""敢闯敢试"等评语,其主导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曾作为苏北样本推广。! I4 ^( Z. ] U: ]# H8 v( I! ~
! A" [8 g) U8 W6 |8 e: q0 r 三、蜕变过程:从“寒门骄子”到“权力囚徒”$ {; C# E% m3 f0 J- n3 \
章其波的堕落轨迹呈现出清晰的阶段特征:2 n& K" }3 E7 U% `( ?0 A/ m
1. 潜伏期(1991-2005):温水煮青蛙4 u" {/ `2 |/ I8 A8 Z
作为农家子弟,他初入职场时表现出强烈的上进心。在财政局工作的前15年,他参与了分税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等重大政策落地,积累了丰富的财政管理经验。但随着职务晋升,他开始接触到财政资金分配的巨大权力。据内部人士透露,2003年宿迁市某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他首次收受承建商赠送的购物卡,金额虽小,但打开了欲望的潘多拉魔盒。
6 d* q; }# v/ k2 O5 l 2. 膨胀期(2006-2015):权力寻租产业化& F ]7 B$ ]2 ?8 D
担任财政局局长后,他的腐败行为逐渐系统化。通过设立“影子公司”,他控制了全市80%的财政评审中介机构,形成“审批-评审-拨款”的利益闭环。2013年宿迁市某公立医院扩建项目中,他通过虚增工程量、伪造验收报告等手段,套取财政资金3200万元,其中1500万元流入其关联公司账户。这种“项目空转”模式,成为他敛财的主要手段。
0 S1 h% x& E% `5 } 3. 失控期(2016-2025):权力变现白热化+ t+ ^6 q. Z w O, I* {( L
进入市政府领导班子后,他的权力触角延伸到土地出让、金融监管等领域。2019年宿迁市某商业综合体项目中,他利用职务便利,为开发商违规调整土地容积率,使其获得超额利润1.2亿元,个人收受“好处费”800万元。更值得警惕的是,他通过“期权腐败”方式,为子女在南京、苏州等地购置房产,形成跨地域腐败网络。
5 c3 l, o% S$ t8 _( Y& `这种渐进式腐败,与江苏省纪委监委近年查处的财政系统案件高度相似。数据显示,2020-2024年,全省财政系统共立案审查调查127人,其中“一把手”占比38%,印证了财政领域权力寻租的普遍性。
* |6 `. T1 ~' Q( }+ b/ p7 G) L8 B, @3 ~$ A1 q, }- W2 Q% n
四、主政一方:地方财权的深度掌控(2005-2015)3 b& o2 D% C/ g4 a* x& g9 ]
+ v* W% K0 d k
2.1 基层历练的双刃剑- P, f# P1 ]: E9 Z/ R
2005年底,章其波调任宿豫区常务副区长,分管财政、城建等要害领域。这个看似"下放"的安排实为培养梯队干部的常规路径。任内他推动多个产业园区建设,2010年宿豫开发区升格为省级经开区,政绩簿上再添重彩。但审计显示,其间土地出让金违规操作初现端倪。
# W. J7 h* n% H+ K" n 2.2 财权帝国的构建
8 ~+ R% E1 R$ [; Z. h9 h2010年重回市财政局任"一把手",标志着章其波进入权力鼎盛期。其推行的"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将项目审批权高度集中于市局。2013年宿迁政府性债务突破800亿元,远超同期财政收入,但通过复杂的城投平台运作,风险被暂时掩盖。) E, ]% t( y, K; i* ^
2.3 政商关系的微妙平衡
3 O5 i0 o+ v; Q' |1 a3 k这个阶段,章其波频繁现身重点工程开工仪式。某地产商在忏悔录中回忆:"每个超过5亿的项目都要经他点头"。2014年宿迁某PPP项目招标时,三家投标企业竟由同一幕后资本控制,这种异常现象当时未被深究。
% l, M3 w3 y) ~, u( L$ ]1 Z u& d7 Z; G9 s* g Y) T
五、权力巅峰:从大管家到副市长(2015-2025)8 Y/ E- W3 g% }# b! L+ |" n
3.1 中枢要职的权责悖论$ F' s4 b& E! _; p# k7 a
2015年章其波升任市政府秘书长,成为市长"大管家"。这个协调各方、知悉机要的位置,使其影响力突破财政领域。1 e# {5 Z( F3 ^3 [0 u
2018年兼任副市长后,其分管的城建、交通等领域恰逢棚改加速期,宿迁城市框架三年扩张1.5倍,背后涉及千亿级资金流动。
0 `+ W/ S( z7 n0 j9 A- C 3.2 政绩光环下的暗流
: b" j: k$ z" I0 T; r" X% |2021年跻身市委常委,章其波达到仕途顶点。其力推的"智慧城市"项目耗资23亿元,但验收时核心模块竟未投入使用。巡视组发现,该项目中标企业与某退休领导亲属存在关联,资金流向疑点重重。
, T& R+ _1 o% X$ m( t& y$ c 3.3 崩塌前的最后疯狂
+ C. H& v0 {% g) s, h据知情人透露,2024年章其波突击审批多个产业扶持基金,其中某新能源汽车项目获批10亿元补贴后,实际投资不足承诺的十分之一。这种异常操作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k% b9 C! y, A! }
# u) B" B, T. _& J& I7 [; U7 J六、权力失序:监管缺失与人性异化) m* o5 H# |' P' f1 G
4.1 制度漏洞的典型样本
' f, @% y9 Z& n5 x v% `0 a- ~章其波案暴露地方财政监管的三大软肋:预算外资金监管盲区、重大项目"一言堂"决策、第三方评估形式化。其长期把持财政系统,形成"局长-科长-城投高管"的利益链,外部审计难以穿透。
% R) o% U5 Q( W1 a O7 ? 4.2 朋友圈演变为腐败圈
: h5 ?4 p# y4 [3 a+ a调查显示,章其波通过校友会、老乡会编织关系网,其核心圈层包括5名银行行长、3名国企负责人及多名工程承包商。某次酒局后,他曾在醉意中感叹:"在宿迁,没有财政局批不出的钱。"# s+ c3 z! E6 w
\! K) b: O' B2 O; f4.3 价值观的渐进式崩塌
9 c3 F* b/ s' g; W8 D2 C从早期拒收礼品到后来主动索贿,章其波的堕落轨迹清晰可辨。其忏悔书披露:第一次收受20万元时"手抖得握不住茶杯",到后来单笔受贿超千万已"麻木如常"。这种心理嬗变印证了"破窗效应"的可怕。
; E( j+ U- v0 u! l! w f3 [
1 k& q' D2 ~& @, u2 o 七、制度性病灶:权力异化的深层诱因
4 c s$ z i% f) E& Y2 u9 E2 `章其波案暴露出的制度性缺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d1 y" x& U9 z% H( h1 w
1. 权力结构失衡:财政“一支笔”的制度性陷阱
2 S: B6 u0 Q# \& B( G7 ]宿迁市财政局实行“局长办公会集体决策”制度,但实际运行中,章其波通过“会前通气”“事后追认”等方式,将重大资金分配、项目审批等权力集中于个人。2014年宿迁市某产业园区建设中,他绕过集体决策程序,直接批示拨付5亿元专项资金,导致该项目最终烂尾,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 Z6 u- c/ p6 p; r9 @4 _; W+ X$ J
这种权力集中,与财政预算管理的“碎片化”密切相关。据宿迁市人大2025年预算审查报告显示,全市2024年预算调整涉及资金126亿元,其中78%未经人大常委会审议,暴露出预算约束软化的制度性漏洞。
+ d5 i4 J& B* K 2. 监督机制失效:“内部人控制”的监管困境" u( r* c% k, ^
宿迁市财政局内部监督机构形同虚设。2021年省审计厅专项审计发现,该局连续3年未开展内部审计,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数据更新滞后达6个月。更严重的是,章其波通过“人事权”干预,将多名亲属安插进财政局关键岗位,形成“家族式腐败”网络。
7 |: {: I$ n+ ~9 e. ~8 v外部监督同样乏力。虽然宿迁市人大近年推行“穿透式”预算审查,但2024年审查发现的32个问题中,仅11个得到整改。这种“重形式轻实效”的监督模式,为权力滥用留下空间。/ R" q) v, o" r% i6 t" y
3. 激励机制扭曲:政绩观的异化
" ]: { h/ ]- z2 r# B在“唯GDP”考核导向下,章其波将财政资金过度投向工业项目,2015-2020年累计安排产业扶持资金28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5%。这种“撒胡椒面”式的资金分配,导致部分企业“骗补”现象频发,而民生领域却长期投入不足,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
; [' L" g. P, C/ ?/ Q# |) V这种政绩观的异化,与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缺陷直接相关。宿迁市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中,经济指标权重达60%,而廉政建设指标仅占15%,客观上鼓励了“重发展轻廉政”的倾向。
3 ~, K8 l: G/ n2 H' e% A' S, I) j% V$ A2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