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论坛|鼎鼎有民|大宿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4915|回复: 3

[其他] 豆瓣9.3分,中国最牛大学的传奇,终于有人拍出来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62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21-5-18 09: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101.jpg
    月底,电影《九零后》即将上映,
    杨振宁、许渊冲、马识途......16位年过九旬的老人联袂出演,
    讲述80年前,他们在西南联大的青春岁月。
    西南联大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传奇,
    这所大学只存在了短短八年零八个月,
    却诞生了172位院士,
    8位“两弹一星”元勋,
    2位诺贝尔奖得主,
    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
    培养的人才超过战前北大、清华、南开
    三所大学30年培养的人才的总和。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104.jpg

    在《九零后》刷屏之前,
    跟着一条精选的报道,
    提前了解中国最牛大学的传奇故事。
    编辑   鲁雨涵   责编   石鸣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117.gif
    西南联大现貌
    西南联大是一所在侵华日军的战火中诞生的大学。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平津沦陷。南开大学直接被日军的炮火炸为废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停止办学。三所大学决定合并南迁,先是迁到长沙,组成长沙联合大学。

    没想到,长沙也很快要沦陷,于是进一步从长沙南迁到更加偏僻的云南。1938年4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成立,简称“西南联大”。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119.jpg
    《西南联大》纪录片海报

    2018年,为了纪念西南联大成立80周年,徐蓓导演创作了纪录片《西南联大》,挖掘出很多不为人知的史料和传奇,豆瓣评分高达9.3分。

    纪录片拍摄了2年多,一共采访了17位在世的西南联大校友。最年轻的彭珮云女士当时已经89岁,还有一批都是98、97,还有100岁的。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122.jpg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124.jpg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127.jpg

    讲到西南联大的时候,每一个人眼睛都在放光,所有人都对四年联大生活印象深刻,记得自己的学号,记得谁和自己同过班、同过桌。
    三校合并,使得西南联大集三家之强。当时的师生都知道,北大的学生比较自由奔放,清华的学生则严谨求实,南开大学最注重强身健体。他们开玩笑地说:“P字好,T字香,N字没人要。”P、T、N分别代表了北大、清华和南开的学籍身份。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131.gif 杨振宁在联大的学籍卡

    当时的老师更是来自各个领域的豪华天团:朱自清、沈从文、闻一多、陈寅恪、赵元任、钱穆、钱钟书、金岳霖、冯友兰、华罗庚、朱光潜、费孝通、潘光旦……
    校长梅贻琦的理念是,“越是普通的课,越是高级的老师教。”光是国文课,就有十几位大师讲不同的内容,每个人只分到了两星期授课。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138.jpg
    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

    今天,我们眼里高山仰止的大师,在西南联大的时代,很多都是可爱的年轻人。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是大家口中的“杨老大”,经常给听不懂英文的同学翻译外国电影;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在西南联大谈了第一个女朋友,带她去阳宗海玩过,希望死了之后骨灰撒在阳宗海。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140.gif
    “娃娃脸”的华罗庚

    在西南联大执教时,华罗庚才28岁,从剑桥回国不久,还长着一张娃娃脸;39岁的闻一多则十分前卫,他上课时抽烟,上他课的学生也抽烟,高兴的时候就让学生和他一起唱《桑塔露琪亚》。
    “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才31岁,为了补贴生活,他养了两只小猪,结果猪越养越野,最后几乎变成了野猪。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145.jpg
    梅贻琦校长曾说,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当时办学经费非常吃紧,只有教室的屋子用上了铁皮屋顶,学生宿舍都是茅草顶。老师和学生都没有钱,校长夫人要到街上摆地摊卖糕饼,法文系教授把妻子的泳衣拿去换钱。

    为了赚钱补贴用度,许多师生都在外兼职兼课。中文系教授帮当地人写寿辞、墓铭,化学系教授自己做墨水、做肥皂。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150.jpg 当时联大的女学生

    另一边还要躲避日军的空袭。梅贻琦在日记中提到几乎每天都会响起警报,费孝通先生家里所有的东西在空袭中被震垮,金岳霖先生70万字的手稿不幸丢失,甚至有联大学生在空袭中牺牲。

    “跑警报”成为联大师生日常生活的一个内容,到了后来,大家已经变得十分从容。飞机一来,就去安全的地方躲着,有的背英文单词,有的复习上课的笔记。也有人干脆不跑警报,甚至警报一来就去洗澡,因为人少,热水管够。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153.gif
    即使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所有人依然对知识如饥似渴。战争刺激每一个个体为了强国更加努力:努力做学问,努力培养人才,努力学习,整个民族爆发出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

    西南联大也非常严格。八年里面,八千多人入学,招来的都是全国各地的精英学霸,最后只有两千多人毕业。潘际銮先生说,我们那个时候没有时间谈恋爱,我们每一天都在担心下一次考试会不会挂掉。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156.jpg
    联大学生上课情景,电影《无问西东》剧照

    很多人说,看了《西南联大》以后,感受到一种力量叫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很后悔大学时候没有好好学习。
    纪录片导演徐蓓觉得,西南联大的历史是一种美,是在血与火的残酷岁月中,呈现出来人性的光辉和知识分子的光辉,对我们现在的人,应该是一种力量和启示。


    西南联大由三校校长联合主持,其中以最年轻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为主导,因此联大更多贯彻了清华的教育理念。
    其中一条是通识教育:大学一年级是不分院系的,所有的人都必须要把自己的必修课修到一定的水平,国文、英文都是必修。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200.jpg
    这就要提到《西南联大英文课》这本书,原名《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是所有联大大一学生必学的英文课本。
    8年来大约有8000名学生学习过这本书,这其中包括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杨振宁、许渊冲、穆旦……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207.jpg
    2016年下半年,来自清华、北大、南开、北外等学校的10位老师一起,花了半年的时间将这本书翻译成了中英双语版本,2017年3月面世后豆瓣评分高达9.4。

    翻译者之一、清华大学教授罗选民读完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西南联大能培养出那么多名人,这个课本应该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211.gif
    全书共有43篇文章,文章文体各不相同,也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某一个角度,但都出自大家之手。既有外国作家毛姆、赛珍珠的作品,也有林语堂、胡适的文章,还有麻省理工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讲等等。
    课文分为文学、教育、世界局势三个方面。第一部分的文学作品,能唤起人心的善良和一种勇气。例如课本的第一篇,就选择了美国小说家赛珍珠的文章《贫瘠的春天》,深刻而细致地描写了中国农民的生活。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214.jpg
    “农民老刘坐在自己只有一间房的门口。那是二月末的一个温煦的黄昏,他瘦削的身体已经感知到春天的来临。他怎会知道正是这时候树木的汁液开始颤动,泥土中的生命开始苏醒呢?”

    Liu, the farmer, sat at the door of his one-room house. It was a warm evening in late February, and in his thin body he felt the coming of spring. How he knew that the time had now come when sap should stir in trees and life begin to move in the soil he could not have told himself.

    ——节选《贫瘠的春天》(Barren Spring)

    第二部分的教育,教会当时的学生如何脱离愚昧,指导他们受教育是为了什么。例如胡适先生的《乐观看中国》,这篇文章里,他列举了中国数十年间,在抛弃很多传统恶习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217.jpg
    “开设女校,几乎所有大学和学院都逐渐建立了男女同校制度,妇女开始就业甚至从政......这场革命远未结束,但是在过去数十年间取得的成就却是两千五百多年倡导仁义道德的儒家,和两千年来倡导慈悲为怀的佛家所没有想到的。我们能不称之为巨大的进步吗?”

    ...the opening of schools for girls, the gradual spread of co-education in practically al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entrance of women into professional and even official life...The revolution is far from completion; but it has already achieved in a few decades what twenty-five centuries of Confucianist humanitarianism and twenty centuries of Buddhist mercy had never dreamed of achieving. May we not call this a great progress?

    ——节选《乐观看中国》
    (An Optimist Looks at China)

    第三部分,是让学生在世界局势上有个正确的判断,例如英国公共演说家、政治思想家罗素伯爵的文章《教育的目的》,结合自己的游历、讲学与研究苏俄、中国和欧洲文明的过程,详细地通过文章描绘了自己对人类未来的思考。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22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0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62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21-5-18 09: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受过教育的成年人理应自由且恰当地有所怀疑;任何事情都值得讨论,而只有凡夫俗子才会妄下定论。各种真知灼见应该是餐桌上愉快的谈资,而不是面红耳赤争取来的东西。”

    An easy and elegant skepticism was the attitude expected of an educated adult; anything might be discussed, but it was a trifle vulgar to reach very positive conclusions. Opinions should be such as could be discussed pleasantly at dinner, not such as man would fight for.

    ——节选《教育的目的》
    (What Shall We Educate For)

    《西南联大英文课》的编者是当时外文系的系主任陈福田,他在美国长大,获得了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后来在夏威夷的中学当老师,英文非常地道。他把自己的见识、眼界,通过精选的一篇篇课文体现了出来。
    通过一系列文章的组合,英文教本把处在那个危机时代的中国描述出来了,同时也告诉学生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当时的世界。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642.jpg
    左上:钱钟书、杨绛;左下:王佐良
    左中上:许国璋;左中下:林语堂,右:查良铮

    在西南联大的26个系中,外文系尤其群星璀璨,在校内的地位也很高。当时英文课的教授还包括钱钟书、吴宓、曹禺……查良铮(穆旦)1940年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因为学业优秀,被聘为外文系助教留校任教,教授大一英文。
    而说到西南联大外文系的优秀毕业生,许渊冲老先生不得不提,他更是众所周知的、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的翻译家。没有他,《西南联大英文课》这本书或许也无法为人所知。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646.jpg
    在他的自传《追忆逝水年华》中,许老先生花了很多笔墨回忆他自己上大一英文课时的经历,还特别提到了当时的英文课本:“联大八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没有一个人不读《大一英文》,没有一个人完全不受英文读本影响,不受潜移默化作用的。”
    这才让出版挖掘到了这本书,并且重新编译、出版。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648.jpg
    罗选民拜访曾在西南联大任职的杨绛先生
    翻译完《西南联大英文课》,罗选民很明显地感受到,现在的外语教育把工具性摆在第一,很少有批判性的思考,而当时的英文课本,更加重视的是通识教育。
    “我希望这本影响了西南联大学子和抗战年代的英文课本,也能继续影响世世代代的中国年轻人,教会他们追求人生乐趣,追求人格的完善。”



    在西南联大的故事中,还有一段经常被人们所遗忘的历史。

    清华大学在西迁的过程中,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书也要跟着学校一起转移。西南联大的学者们能做出那么好的研究,与这些书的成功南迁是分不开的。
    纪录片《炮火下的国宝》就记录了这个故事。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653.jpg

    导演杜兴用一句话概括了这部纪录片:战火纷飞,兵荒马乱,书怎么办?
    从古至今,战争对书的毁坏是最大的。离我们最近的就是二战,对于中国人来说,最熟悉的部分就是抗战。
    大家都知道故宫文物南迁的故事,知道抗战期间很多学校、政府、兵工厂搬到了重庆和昆明,其实很多古籍、书本的迁徙路线,和它们是一样的,甚至有可能在同一条船上。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658.jpg
    1932年日军空袭上海,东方图书馆被焚毁
    尤其是大学迁徙和书更是密不可分,清华大学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清华大学图书馆是当时全世界最好的图书馆之一,在战争初期,清华大学就开始了图书馆书籍的转移工作。
    当时图书馆的馆长是朱自清,由他主持书籍的转移工作,带领大家把书装箱。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700.png
    1935年,清华大学要求,除了教学和研究生论文必需的图书馆设备以外,即刻开始一周内完成秘密装箱

    一个图书馆职员马文珍,用打油诗描绘了当时的情景:“这是前辈人智慧的遗产,我们应当郑重的保藏,把它们寄到幸福的遥远,把它们寄到安全的地方,快点装,慢点装,又是一箱。”
    到了昆明之后,大家把箱子打开,马文珍又写了一首《开箱歌》:“丁丁当,丁丁当,大家一齐来开箱,拿刷子刷刷书面的霉呀,让陈死的微尘因风扬。”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703.png
    清华大学图书馆馆员合影,一排左五是唐贯方

    当年参与运书的一位图书馆馆员名叫唐贯方,护送书先到了宜昌。那时候宜昌有点像敦刻尔克大撤退,北方、南方所有的物资、人马都挤到那里去。因为三峡航运的能力有限,所有人只能排队等着上小船。
    唐贯方一行在宜昌等了两个多月,箱子里都是珍贵的古籍善本,唐贯方想方设法保护书,晚上一个人打着手电筒巡守。
    这个故事让杜兴深受触动,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信守然诺,有始有终,普通人身上的这种侠义精神和正义感,丝毫不亚于文化人舍身取义的文化自觉。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707.jpg
    曾在西南联大读书的学生们

    纪录片采访到了唐贯方的儿子唐绍明先生,他说这些书得留着,得护着,“土地可以丢失,文脉不能断,中国还要复兴,还有人才,需要这些东西。”这就是当年以唐贯方为代表的一代图书馆员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他们的努力下,这批书被成功转移到昆明,在西南联大里又建起了一个小型图书馆。很多我们知道的学者,能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学习知识,其实都受惠于当时在那里看这些书。
    微信图片_20210518091709.png
    西南联大图书馆
    《开箱歌》里面唱, “箱子里放着杜甫和陆游,他们又陪着我们逃一次荒。”
    纵观整个历史,无论是文人学者,还是古籍善本,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逃荒中流传下来的,中国的文脉也是这样被继承下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声明: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宿迁论坛发表与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言论。
    宿迁论坛所有文章和作品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一切后果由作者自已负责。
    法律顾问: 江苏固邦律师事务所 刘浩律师 靳高峰律师

    关于我们|Archiver|宿迁论坛 ( 苏ICP备13009264号-1 苏B2-20130007号 )

    GMT+8, 2024-4-19 19:14 , Processed in 0.12205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苏公网安备32130202080003号

    宿迁市飞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营业执照 增值电信许可证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